[1] Busa R.The annals of humanities computing:the index thomisticus[J].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1980,14(2):83-90. [2] 梁晨.量化数据库:“数字人文”推动历史研究之关键[J].江海学刊,2017(2):162-164+239. [3] 王贺. “数字人文”如何与现代文学研究结合[J].现代中文学刊,2019(1):78-80. [4] 高新陵. 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10):1487-1491. [5] 林泽明,胡迟,晏实江.徽州水系文化地图特色数据库构建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7(5):16-19. [6] 郑永晓. 传承与超越:数字文献学的未来发展刍议——兼论日本文献数字化对我国之启示[J].中国比较文学,2019(4):2-13. [7] 郭利敏,葛亮,刘悦如.卷积神经网络在古籍汉字识别中的应用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9,39(10):142-148. [8] 尹晓琳.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21):41-44. [9] 欧阳剑. 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大规模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2):66-80. [10] 王洁. 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传统文化数据库发展的新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5):104-108. [11] 赵思渊. 地方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数据化与文本挖掘:以《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为例[J].清史研究,2016(4):26-35. [12] 姚天泓,陈艳梅,刘革,鲁超.基于CIDOC-CRM的数字人文史料资源语义化知识组织研究——以张学良史料资源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9,41(7):35-43. [13] 毕强,刘健.基于领域本体的数字文献资源聚合及服务推荐方法研究[J].情报学报,2017,36(5):452-460. [14] 夏翠娟. 文化记忆视域下家谱文献价值的再认识和内容的深开发[J].图书与情报,2019(5):49-57. [15] 朱春洁. 数字人文视角下中国古代流贬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2020(1):29-35. [16] 杨海慈,王军.宋代学术师承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可视化[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9,3(6):109-116. [17] 蔡迎春. 民国时期文献目录数据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9,39(3):121-127. [18] 严承希,王军.数字人文视角:基于符号分析法的宋代政治网络可视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5):87-103. [19] 严程. 顾太清交游网络分析视野下“秋红吟社”变迁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8(7):64-69. [20] 陈诚. 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长期保存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3):6-9 [21] 袁悦,王东波,黄水清,李斌.不同词性标记集在典籍实体抽取上的差异性探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9,3(3):57-65. [22] 胡以涛,惠富平.元数据方法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应用探索——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图书馆,2019(1):82-87. [23] 王涛.数字人文框架下《德意志人物志》的群像描绘与类型分析[J].历史研究,2018(5):148-166+192. [24] 雅克·勒高夫.圣路易[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14. [25] 布罗代尔. 论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 [26] 勒高夫. 历史与记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2010 [27]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EB\OL]https://sou-yun.cn/PoetLifeMap.aspx [28] 王兆鹏,郑永晓,刘京臣.借器之势,出道之新——“数字人文”浪潮下的古典文学研究三人谈[J].文艺研究,2019(9):79-88. [29] 梅新林.“新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之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7(7):112-125+159. [30]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0. [31] 杰罗姆·特鲁克.对场所的记忆和记忆的场所:集体记忆的哈布瓦赫式社会——民族志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2(4):33-46. [32] 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8). [33] 欧阳剑,彭松林,李臻.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1):15-24. [34] 高卫红. 苏轼人生思想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4):50-51. [35] 谢建忠. 论佛教哲学与苏轼的“人生如梦”思想[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54-58. [36] 高卫红. 苏轼人生思想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4):50-51. [37] 袁瑾. 民俗视野中的宋词创作[J].兰州学刊,2009(9):181-184. [38] 李剑鸣. 大数据时代的世界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8(9):12-16. [39]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EB\OL].[2020-01-24].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EB\OL].[2020-01-24]..[2020-01-24].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EB\OL].[2020-01-24].http://longyusheng.org/ci/sushi/index.html. [40] SnowNLP: Simplified Chinese Text Processing[EB\OL].[2020-02-15].https://github.com/isnowfy/snownlp. [41] 王洁. 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传统文化数据库发展的新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5):104-108. [42] 邵炳军. 两周之际三次“二王并立”史实索隐——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之一[J].社会科学战线,2001(2):134-140. [43] 韩国河,惠夕平,闫广宇,王书成,赵艺博,刘伟伟,樊刚亮.河南荥阳官庄城址周边系统调查与初步收获[J].中原文物,2015(4):4-9+63. [44] 杨文. 数字人文视阈下的社会记忆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5):38-45. [45] 董慧,陈文樵,罗忆,姜赢,王菲,周义刚,余思伟.数字档案本体分子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档案,2010(3):57-60. [46] 梁灿兴. 可获得性论的文献及相关概念[J].图书馆,2002(1):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