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图书馆如何在变革的内外部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为中国图书馆事业把握发展方向,并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建设路径。 [方法/过程] 运用环境扫描的研究方法,跟踪宏观社会环境、中观事业环境、微观系统环境动态,分析宏观社会、中观行业、微观读者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切实需求。 [结果/结论]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锚定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图书馆事业这一关键目标,强化“人本”与“效能”两个意识引领,把握“专业化稳健发展”“智慧化转型”“全国图书馆服务网络搭建”三个发展重点,构建“各类型图书馆协同治理体系”“新一代知识共享与服务体系”“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支撑保障体系”四个现代化体系。
[目的/意义] 科技情报工作的每次变革与发展均围绕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目前,大模型、智能体等先进AI技术正在驱动新一轮科研范式变革,情报机构应该思考科技情报工作范式如何变革,为“十五五”发展规划设计奠定方向。 [方法/过程] 本文使用客观归纳和理论推理方法,整体从AI技术赋能科学研究的3种驱动方式出发,结合情报内涵,推理归纳AI赋能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途径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报基础建设(数据生产、信息组织、知识表示)和情报生成(情报计算)。融合大模型技术的智能体展现出了极强、甚至比肩科学家的数据理解能力,据此可推断其已具备赋能情报生成的能力。 [结果/结论] 构建和应用情报智能体是情报机构面向“十五五”的必然选择。在情报智能体的驱动下,科技情报工作将迈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将情报专家从繁琐的基础数据处理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高价值情报的生成与决策支持活动。情报智能体驱动的科技情报工作生态下,智能体集群是核心,内外协同运行:对内,通过集成调度工具、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资源,实现数据生产、信息组织、知识表示和情报计算四大核心功能的高度自动化;对外,通过智能体与情报专家及具体情报场景的交互,形成“人与智能体协同”的工作新范式。未来,在规划设计情报智能体落地实施时,应同时关注当前研发阶段的技术适配性以及未来应用阶段的潜在安全风险防控,全力保证情报智能体的高效安全应用。
[目的/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坚定不移,为稳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高等教育事业,已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十五五”规划要点,以期为大学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首先总结了“十四五”期间大学图书馆发展特点,并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加以阐述。通过分析国家战略规划和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探讨大学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向和建设路径。 [结果/结论] “十四五”阶段的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化转型、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经历了经费缩减的困境,在学术评价学科服务方面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围绕“十五五”规划,大学图书馆应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特藏建设、数智化教学支持、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慧服务体系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科研支持以及虚拟环境下的读者体验这八个核心维度实现深度重塑与变革。
[目的/意义] 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虚假信息分享的相关因素,为虚假信息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通过系统综述的方式,整合了108篇虚假信息分享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从学科领域、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预测因素、中介和调节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 [结果/结论] 该领域近几年研究成果增长较快,图书情报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人员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刺激机体反应理论等,并利用调查和实验法等方法,围绕政治和健康领域虚假信息分享开展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主要从用户和信息视角展开,涉及信息客观特征、信息感知特征,以及用户个体特征、认知特征、感知特征等多个维度。研究构建了虚假信息分享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从研究情景、研究主题、平台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现研究局限。
[目的/意义] 数字赋能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获取过程中,由数字鸿沟导致的数字不平等,践踏着数字正义。探索数字赋能的积极意义,对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过程]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内容分析,从公共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切入,通过梳理基本概念,挖掘效率与公平统一下实现“社会正义”的逻辑要义,运用矛盾分析法探讨现实困境,并形成解决冲突的应对建议。 [结果/结论] 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获取,在数字化的场域和空间内遵循数字正义的要求,内涵“正义”的价值属性。应对建议包括回归人本主义价值理论;厘清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建立规范的数字赋能新生态;达成治理数字不平等的理性共识;确认以动态的公民真实文化需求为导向。
[目的/意义] 情感分析技术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分支,在智慧图书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探讨基于生成预训练变换模型(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ChatGPT)的情感分析技术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的实际应用,旨在挖掘其优化路径和创新服务方式,为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方法/过程] 通过调研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分析情感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技术进展与服务需求,提出利用ChatGPT的情感感知能力推动个性化推荐、情境化知识服务及优化用户体验的创新路径,并探讨了技术适配和场景化实现的应用挑战。 [结果/结论] ChatGPT的情感分析能力能够显著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情境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本研究提出了多个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了情感分析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应用,尤其是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情境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讨论了技术适配和场景化实现等挑战。通过这些探索,本研究为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
[目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循证决策理论,构建了一个舆情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分析政民互动数据,挖掘其中的治理价值。该模型为政府提供了新的方法来识别和预警舆情风险,提升其应对公共舆情的能力和效率。 [方法/过程] 首先成功构建了基于5个关键维度的舆情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通过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同风险级别提供了针对性的决策建议。接着模型以苏州市政民互动数据为案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与苏州市政府未来工作重点高度契合,充分展现了模型在风险预警中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舆情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不仅创新性地应用了循证决策理论,还为政府提供了提升舆情治理效率的有效工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近日批准挂靠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开放科学专业委员会,至此我国有了开放科学研究 领域的专业学术交流组织。专委会设立对促进开放科学学术交流、实践探索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近年来,开放科学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在图书馆、大学、科研院所等率先实施,我国开放科学研究和实践也取得相当进展。然而,总体来说,我国在认识层面,对开放 科学蕴含的机遇和风险挑战认识仍不够准确全面;在政策层面,有利于开放科学发展的整体制度框架尚未形成, 开放获取政策部署较为分散,专门性、完整性的开放科学政策纲领文件欠缺,支撑开放科学发展的各类基础设 施建设仍然滞后,缺乏开放科学生态机制建设的长远规划,等等。为此,需要将开放科学的研究和行动纳入到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科研模式之中,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开放科学计划,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领 域战略目标,为全球开放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