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重塑了合规化、全域化与精细化的数据治理需求。欧盟率先构建了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的基准框架,研究欧盟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的政策布局及其特征,能够为中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数据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系统收集欧盟及成员国人工智能数据治理政策文件,梳理其发展历程;构建“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进一步解析并提炼治理核心要素,揭示欧盟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的政策布局和治理特征。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欧盟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经历了从软法向硬法过渡,制度性约束力持续强化。在治理目标上,欧盟以数据伦理保障、数据安全防护和数据价值释放为核心锚点;在治理主体上,依托欧盟与成员国双层协同的立法与执行体系,并吸纳行业组织、学术界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共治;在治理工具上,聚焦数据治理规则约束与程序规范构建、数据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内外协同与多方治理联动等措施。整体呈现出以欧盟统一规范锚定治理演进坐标,凝聚全域数据治理共识框架;成员国在平衡统一规范与构建差异化路径中保持自主调适空间;遵循数据强监管与人工智能创新协同演进的发展范式等治理特征。
[目的/意义] AI技术的发展涉及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因此高校图书馆提供的高质量AI素养教育服务对于提升师生对AI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尤为关键。研究旨在以北欧高校图书馆开展AI素养教育的优秀经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高质量AI素养教育、顺应AI时代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和指导。 [方法/过程] 研究采用网络调研法,选取23所北欧高校图书馆作为样本,从教育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4个维度分析其AI素养教育开展现状并总结其成效及机制。 [结果/结论] 在总结调研结果及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实践现存不足的基础上,启示中国高校图书馆从校内外多主体合作开展教育、面向不同对象开展场景化教育、分层次选择类型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构建完善系统的AI素养教育内容框架4方面提升AI素养教育质量。
[目的/意义]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是一种新兴的科研范式,对图书馆的AI素养教育和AI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要求。北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提供支持科学研究的AI指南服务,对中国图书馆具有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方法/过程] 应用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以北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成员图书馆为样本,分析研究型图书馆AI4S指南的特点,并从AI认知、AI工具和学术规范3个角度分析指南的内容要素。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ARL成员图书馆的AI4S指南建设能够与AI素养教育相互融合,为科研人员的AI4S能力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认识AI在研究中的作用、合理选择AI工具和负责任地使用AI等。基于调查结果,从加强政策解读、重视数据安全和开展多部门合作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和完善AI4S范式下的AI指南提出建议。
[目的/意义]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面临标准化、互动性不足、效率低等诸多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索生成式AI技术如何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概念模型设计的方法,设计具体的应用路径与场景,深入分析引入GenAI可能带来的关键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及对图书馆员角色的启示。 [结果/结论] GenAI赋能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路径包括个性化辅导、模拟训练、内容辅助生成等;主要挑战有内容准确性、过度依赖风险、伦理问题等;需要采取人机协同、批判性AI素养培养、伦理规范建设等审慎策略来应对。研究为数字图书馆利用GenAI改进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建议,有助于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目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的价值共创机制,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参考意义。 [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文化遗产数据资源价值共创的阶段、主体与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并评价相关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构建“阶段-主体-场景”分析框架,揭示文化遗产数据资源价值共创的内在机制。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文化遗产数据资源价值共创涉及多元主体,按参与程度可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3类利益相关者。从阶段演进来看,各主体在数据资源采集、整理与数字化、价值挖掘与应用等阶段中动态协同;从场景应用来看,各主体根据自身优势与场景需求,灵活调整参与度与协同路径,达成价值共创目标。
[目的/意义] 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是否助力农村家庭消费关系着数字化时代实现农村消费潜力扩容,破解制约内需增长机制障碍,对引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本研究基于2010—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造7期非平衡面板数据,将“宽带乡村”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三重差分法、PSM-DID等方法,评估数字经济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农户家庭总消费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效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2)“宽带乡村”政策引入后,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表现在农户生存型消费占比显著减少、发展型消费占比显著增加,而对享受型消费占比并无显著影响;3)作用机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降低农户信息搜寻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渠道和增加预防性储蓄影响农户家庭总消费和消费结构,且家庭禀赋在数字经济对农户家庭消费的作用路径中存在调节效应,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对农户家庭消费的正向调节比物质资本禀赋和社会资本禀赋更明显;4)异质性分析上,数字经济提振农户家庭消费在城镇地区尤为明显,且在户主为男性、低收入和平均受教育高程度高的这几类农村家庭的提振效果上较为突出。
[目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成就目标理论,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动机-身份-认知-行为”理论框架,旨在探究AI助教工具使用行为的形成机制。 [方法/过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使用AI助教学习工具的大学生用户为研究对象,重点检验技术身份认同和技术接受度的中介作用。通过Bootstrap抽样法验证中介路径的显著性。 [结果/结论] 掌握-接近目标(MAP)通过技术身份认同→技术接受度链式中介路径显著促进依赖性(β=0.308)、批判性(β=0.262)和探索性(β=0.244)使用行为,其中技术身份认同对依赖性行为的中介效应最强(β=0.418)。本研究通过验证内在动机的关键驱动作用,拓展了传统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视角,同时为AI助教工具设计优化提供了实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