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古籍工作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加快创新智能化发展
黄水清, 王晓光, 夏翠娟, 欧阳剑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2, 34 (5): 4-20.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2-0359
摘要799)      PDF(pc) (1562KB)(1480)    收藏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颁布,给古籍典藏保护与整理研究、数字人文创新发展和文化产业提质升级都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古籍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促进古籍事业繁荣发展,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我刊围绕4个方向组织专题研讨。1)计算人文应成为新时代古籍整理与研究的重要学科方法。充分运用计算人文理论与方法,发挥古籍知识库及其知识服务平台在人文计算、语义出版、文化普及中的优势,可为新时代古籍工作赋予更丰富的资源基础、更便捷的技术支持与更直观的推广形式。2)数智赋能时代的古籍研究和工作必将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近年来,随着图像OCR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古籍工作中的成功应用,古籍工作开始从数字化向智能化阶段迈进。3)新技术将促进古籍的共享、传播与利用。虽然古籍工作者长期以来通过建立制度层面上的规范保障、探索借助技术的发展来降低共享的成本和门槛,但在如何取得保藏和利用之间的平衡方面,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入区块链等新技术,非同质化代币等新业务模式,“数字藏品”的产业链将会为古籍数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文创产品开发和古籍数字内容的链上循证提供新的契机。4)古籍的活化利用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新任务。将文本化、数据化、知识化作为新时代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的手段,并积极建设“国家古籍数字资源平台”,通过人工智能、VR技术、虚拟现实等智能媒介驱动古籍知识体系建设,让古籍真正“活”起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回应AIGC的信息资源管理学人思考
张智雄, 曾建勋, 夏翠娟, 王东波, 李白杨, 蔡迎春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3, 35 (1): 4-25.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3-0118
摘要1696)      PDF(pc) (4191KB)(760)    收藏
随着ChatGPT的爆火和AIGC的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人们关于数字内容生产方式、行业变革的畅想和讨论,同时也引发了信息资源管理学人拥抱技术变革之外的更多思考。基于此我刊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邀请6位专家开展相关研讨。(1)AIGC与文献情报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本质在于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和质量提升带来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文献情报领域应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作用,积极发挥自身数据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知识组织管理专长,主动融入当前AI技术的研发大潮,积极贡献智慧和方案。(2)AIGC的颠覆性变革:ChatGPT的出现为图书情报界带来了颠覆性挑战,学科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抓住机遇,围绕知识生产、资源发现、知识关联、科研伦理探索新的生长点。发挥我国集约化政策和举国体制优势,推进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内容生成服务的转型,释放全社会知识生产力。(3)AIGC与文化遗产资源:ChatGPT开创了模型主导内容生产的时代,同时AIGC对文化遗产资源智慧化加工路径和智慧化服务模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我们应在AIGC中赋予人类的公序良俗等普适的价值理性,并积极迎接和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范式变革。(4)AIGC与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ChatGPT在推进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促进文化传播与文明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价值与国家安全、内容安全与信息治理、信息素养与人文教育等方面的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应在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典籍精加工数据等方面努力,以构建科学、全面和体系化的信息安全与数字伦理体系。(5)AIGC与智能工具变革:分析AIGC技术发展中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三要素,以及数据量的大而全、数据分析的细粒度化、语义关联的多源多模态语义融合、信息服务的人机融合和智能交互的四向发展。指出AIGC将在生产革新、自动生成和生态培育3方面带来内容生产范式变革;同时,也会在技术垄断和霸权、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融合等方面带来挑战。(6)AIGC与图书馆:分析ChatGPT模型拓展、数据增强和模型融合的核心技术创新态势基础上,论证了图书馆应用ChatGPT的必要性和危机性。此外,基于智能管理系统、检索系统、推荐系统、问答系统、搜索引擎5方面出发,提出了ChatGPT在图书馆融合和发挥作用的创新方向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虚拟现实技术在古籍智慧化阅读推广中的应用与实践
周笑盈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2, 34 (8): 79-91.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2-0428
摘要431)      PDF(pc) (5440KB)(825)    收藏
[目的/意义]古籍善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古籍研究工作的重心一直停留在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上,传承性保护相对滞后,古籍阅读推广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VR技术的出现为古籍阅读推广的智慧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图书馆智慧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过程]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下古籍智慧化阅读的理念基因,总结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古籍智慧化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场景,结合国家图书馆“VR全景文化典籍”的具体案例,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古籍智慧化阅读推广的应用路径。[结果/结论]本文认为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赋能下,图书馆在古籍的智慧化阅读推广过程中应注重以叙事带表达,把控古籍故事的叙事逻辑;以感知带场景,探索全景视阈的呈现模式;以顶层带示范,发挥古籍文化工程导向力;以跨界带平台,坚守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以期为新时期智慧化阅读推广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古籍知识关联探析
王丽丽, 张宁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2, 34 (9): 51-59.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2-0423
摘要417)      PDF(pc) (989KB)(619)    收藏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方兴未艾,为古籍知识关联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内容挖掘与知识关联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古籍资源开发水平与服务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梳理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知识关联的研究,探讨古籍知识关联的关键环节,通过古籍知识关联应用举例分析古籍知识关联的壁垒。[结果/结论]数字人文视角下,从文献单元层次的组织深入到知识单元层次的组织,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可实现古籍知识关联。古籍知识关联起点是文献组织,基础是古籍数据,本质是知识组织。古籍知识关联可进行方志与家谱挖掘、钤印知识网络发现、特定时期与地域学者研究脉络与交往分析等,但在实施中仍面临知识元处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集成平台少等壁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循证数字人文证据整合的基本框架与具体流程研究
尚宏利, 张思洁, 魏志鹏, 杨克虎, 周文杰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2, 34 (11): 38-47.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2-0893
摘要294)      PDF(pc) (1295KB)(318)    收藏
[目的/意义]循证方法已成为管理、教育、经济和法律等社会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在数字人文研究中,如何从原始文献资料中获取和加工证据,以便有效地解决研究问题,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议题。[方法/过程]本文以社会认识层次论作为循证数字人文证据综合的理论基础,解析了循证数字人文证据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以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中的原始证据与二手证据的综合过程为例,演示了多元互证的具体流程。[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循证数字人文的证据层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从效度和认知两个方面探讨了循证效度协同问题。基于前序研究,本文还对循证数字人文的多元互证模式与途径进行了归纳梳理。本文所提出的循证数字人文研究中证据整合的范式,有助于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研究——以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为例
许魁义, 卢珂琦, 陆和建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3, 35 (7): 85-93.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3-0323
摘要247)      PDF(pc) (1010KB)(535)    收藏
[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研究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为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案例分析,结合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苏州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的工作内容,对古籍保护的手段及不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结论]从古籍资源数字化呈现方式单一、古籍受众“小众化”、古籍推广和展示强动力不足等问题,对目前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工作提出建议:提供资源服务,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协同合作,开发文化遗产数字人文平台、申报文化项目,培养专业人才、传习技艺,由点向面保护文化遗产、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公众兴趣、加强文化遗产推广营销,打造文化遗产品牌等,以期为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