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明,曹海军.信息生态视域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发机理研究——基于40起突发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J/OL].情报科学,2020(01):1-7. [2] 马宁,刘怡君,廉莹.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研究文献综述[J].情报杂志,2019,38(06):88-94. [3] 杨兴坤,廖嵘,熊炎.虚拟社会的舆情风险防治[J].中国行政管理,2015(04):16-21. [4] 张玉亮.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1):100-106. [5] 张玉亮. 基于UML方法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3):1-10,18. [6] 王静茹,金鑫,黄微.多媒体网络舆情危机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7(6):25-32. [7] 孙一凡,兰月新,张鹏,苏国强.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网络谣言风险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05):14-19. [8] 杨长春,王天允,叶施仁.微博意见领袖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评判体系研究——基于危机生命周期视角[J].情报科学,2016,34(6):19-25. [9] 张玉亮. 基于发生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情报科学,2012,30(7):1034-1037,1043. [10] 李明,曹海军.面向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研究——以“3·21”响水化工企业爆炸事件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2):49-55. [11] 李华强,范春梅,贾建民,等.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以5·12汶川地震为例[J].管理世界,2009(6):52-60,187-188. [12] Yang Q, Ma H M, Yu Y L.Multi-agent risk identifier mode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based on immunology[J]. Systems Engineering Procedia,2012(4):385-392. [13] 徐亚文,伍德志.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局限性及其建构[J].政治与法律,2012(01):71-79. [14] 刘怡君,蒋文静.社会转型期我国新兴舆情风险及对策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2(06):82-88+92. [15] 牛文元. 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01):15-20. [16] 单飞跃,高景芳.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社会物理学解释——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06):26-33. [17] 杨兴坤,廖嵘,熊炎.虚拟社会的舆情风险防治[J].中国行政管理, 2015(04):16-21. [18] 陈家起.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4):49-53. [19] 贾硕,张宁,沈洪洲.网络谣言传播与消解的研究进展[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9,9(03):62-72. [20] 杨芳勇. 论社会燃烧理论在野重大事项冶上的应用要要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模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04.106-111. [21] 李琼,杨洁,詹夏情.智慧社区项目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要要基于Bow-tie和贝叶斯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9,20(05):89-99. [22] 傅昌波,郭晓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50-157. [23] 夏一雪,兰月新.大数据环境下群体性事件舆情信息风险管理研究[J].电子政务,2016(11):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