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tion Perception and Service Optimization in ChatGPT-Driven Smart Libraries

  • Mingjie ZHANG 1 ,
  • Ruixue ZHAO , 2
Expand
  • 1. Hiroshima University, Hiroshima 739-8511
  • 2.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AAS, Beijing 100081

Received date: 2024-10-24

  Online published: 2025-01-1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Sentiment analysis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modern smart systems. As smart libraries continue to develop, traditional service models focused only on functionality are no longer enough to meet users' diverse and personalized need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ra, smart libraries need new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adding sentiment awareness has become a key way to move beyo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his study uses 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to apply sentiment analysis in smart library services. This goal is to create a new service model based on emotions, helping smart libraries shift from bas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services that focus on emotional care and better user experiences. This approach not only helps smart libraries handle the challeng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offers a fresh way to meet users' emotional needs. [Method/Process] This study reviews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ources,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mainstream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the field of smart libraries. It also explores the adap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sentiment analysis technology in smart libraries, based on current practical scenarios. The research uses ChatGPT's sentiment analysis as the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smart library service models,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ChatGPT to create an analysis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draws on successful cas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mart libraries, such as intelligent recommendation systems and contextual knowledge services, extracting effective application paths for sentiment perception technology. This approach provides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ensuring the scientific, logical, and innovative nature of the study, and effectively contribut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smart library services. [Results/Conclusions] ChatGPT's sentiment analysis capabilit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both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in smart libraries.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nd context-aware services can effectively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library user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area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in China, and there are ongoing challenges in technology adaptat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Particularly, the difficulties in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user adaptability, and issues related to funding have hindere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widespread adoption of smart library service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mart libraries, greater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ChatGPT technology and explore its potential to meet the evolving demands for library services in the digital era. Additionally, the research proposes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such as enhancing technology adaption and user education, exploring diversified funding support options, and continuously innovating application pathways. Through these explorations, smart libraries will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and provide more personalized, context-aware services.

Cite this article

Mingjie ZHANG , Ruixue ZHAO . Emotion Perception and Service Optimization in ChatGPT-Driven Smart Libraries[J].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Agriculture, 2024 , 36(12) : 74 -88 .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754

0 引言

随着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设备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传统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和静态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知识获取的动态性、精准性以及多样化需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演进,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不再局限于基本的阅览和场所需求,而是更渴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体验。因此,图书馆亟需向智能化转型,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正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2023年于GatesNotes上所言,随着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复杂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突破物理界限,变为现实。ChatGPT作为其中的代表性技术,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展现了其在文本生成、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ChatGPT由OpenAI开发,是一种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理解和生成文本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凭借广泛的数据集和强大的算法支持,ChatGPT能够完成包括文本创作、智能信息查询、跨语言表达与处理等在内的多项任务。ChatGPT不仅仅是一个人机交互工具,它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突破,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潜力的认知。其卓越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以及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已为多个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慧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逐渐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研究热点。然而,智慧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满足用户日益精准的服务需求、应对信息过载问题以及提高资源整合效率等。在这种背景下,ChatGPT等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出现,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ChatGPT凭借其卓越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与用户进行多轮对话,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还优化了用户体验。例如,ChatGPT能够通过对用户查询内容的语义分析,自动推荐相关书籍、学术文章或多媒体资源,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此外,ChatGPT强大的情感分析能力,还能够在与用户互动时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与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方式相比,ChatGPT赋能的智慧图书馆在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上具有显著优势。例如,传统的推荐系统通常基于固定规则或用户行为数据,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用户需求,而ChatGPT则能根据实时对话内容动态调整推荐策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智慧图书馆通过ChatGPT的技术,正在向多模态、个性化、全方位、多感官的服务模式探索发展,借助技术的支持,拓展知识获取的维度。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不仅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简便的服务,还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文献资源,帮助他们高效获取所需信息。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ChatGPT赋能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研究进行调查和总结,分析不同学者和研究团队在此领域的贡献和成果。通过介绍ChatGPT的技术框架,本文旨在揭示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潜力与技术挑战,并为ChatGPT赋能智慧图书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向。

1 研究现状

1.1 ChatGPT情感感知研究现状

随着ChatGPT的出现,不少学者针对其技术架构、应用能力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潜力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研究人员从ChatGPT基于大量文本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复杂语义的深度学习网络架构,以及其在信息生成和人机交互中的实际表现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
国外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ChatGPT的文本总结和交互优化能力展开研究。针对ChatGPT在信息密集型任务中的应用,有研究探索了其在邮件摘要智能总结中的表现,展现了其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1]。在用户交互优化方面,相关研究提出了减少提示设计不足所导致的多次提问的方法,从而节省用户互动时间并提高响应效率[2]。此外,ChatGPT在特定情境下展现了强大的辅助理解和个性化响应能力,特别是在教育辅助中表现出较大潜力[3]
在国内研究中,ChatGPT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习、医疗和金融等领域。在语言学习方面,研究表明,通过基于ChatGPT的即时反馈机制,可以创新日语学习模式[4],借助模拟日语发音、口型等与学习者互动,展示了ChatGPT在语音生成、评估和识别等方面的多维应用潜力。在医疗领域,研究探索了ChatGPT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肿瘤识别任务中的表现,相关模型显著提升了多模态任务中的医疗系统性能[5]。在金融领域,ChatGPT被用于支持银行决策管理与风险控制,通过其智慧金融系统的赋能,能够实时监测欺诈活动、降低市场风险,并通过语言处理技术优化简单银行业务[6],展现出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尽管ChatGPT在多个领域的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了其情感感知功能。这一趋势反映了技术发展的一种新诉求:不仅仅满足于高效完成任务,更希望通过模拟和回应人类的情感,拉近技术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在技术基础上融入情感感知的研究,不仅能够提升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用户体验,还为塑造更加智能、友好和具有共情能力的系统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表明,技术的未来不再仅仅是功能的突破,更是与用户关系的重构与优化。
有研究利用Twitter上的信息与ChatGPT进行互动,表明ChatGPT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分析文本的潜在情感倾向[7]。该研究指出,ChatGPT有望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并强调其情感感知功能在提升人机互动自然性和亲和力方面的重要意义。此外,另有研究探讨了ChatGPT在情感分析中的应用[8],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数据中,展示了其较为优秀的情感识别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情感体验。
尽管不同学者在各自领域对ChatGPT的赋能的实践应用提出了不同观点,但这些研究共同表明,ChatGPT具备跨领域适应性、知识迁移和数据处理优化等能力。为个性化服务与智能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之,ChatGPT的多维应用不仅展示了当前技术的突破,还为未来智慧系统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ChatGPT与智慧图书馆

ChatGPT作为里程碑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对话功能,ChatGPT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查询服务、信息推荐以及互动式学习支持。它不仅可以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流程,还能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检索、文献推荐等功能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随着技术的发展,ChatGPT有望进一步赋能智慧图书馆,推动其在信息服务、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创新和升级。
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的用户画像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图谱、推荐算法、信息分析、用户需求和决策支持等核心方向[9]。这些研究反映了研究人员利用技术手段整理和提取海量信息,关联和挖掘图书馆数据,丰富数据库资源,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使图书馆服务更加智能化、个性化,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对信息获取和用户需求多样化的挑战。
知识图谱通过图结构表示和存储知识,实体(如书籍、作者)通过连接关系(如“写作”或“属于”)形成一个网络,这个结构化的网络能够帮助实现更智能的信息查询和推理。研究表明,利用多神经网络和多特征跨领域知识融合的方法,可以构建包含图片、视频等多样数据的多模态知识图谱[10],从而更好地理解用户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此外,有研究通过构建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知识图谱[11],并基于用户兴趣和需求设计个性化推荐方法,有效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和推荐准确性。还有研究针对图书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系统,提出了结合对话生成大模型和多任务学习的实体抽取与意图识别方法,旨在解决低资源场景下的高效问答问题,并开发了一个智能问答系统[12],满足了高校师生的图书资源管理与问答需求。
随着图书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方向逐渐从传统的资源管理和信息组织,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精准服务模式。用户画像作为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已成为智慧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核心技术之一。图书馆借助用户画像技术,可以全面解析用户的行为特征、兴趣领域、实际需求及个性化偏好,从而提供高度契合的精准服务。在这一技术支持下,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推荐系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融合用户的阅读记录、借阅习惯、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系统能够精准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图书[13]。此外,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特别是像青少年群体等特定人群[14],研究者通过多特征、多维度的模型进一步细化用户画像,提升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和精准度。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在群体细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要实现真正的个体化精准推荐,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推荐算法和用户画像构建方法。
“人机协同”可以将智能管理系统和人的创造性相结合,优化图书资源分配,实现服务流程的重组和创新,从而可以灵活性地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中,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达到认知协同[15],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此外,将图书馆员的认知过程分为多个阶段[16],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与馆员之间的双向赋能,推动人机协同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关于其实际应用的探索仍然较为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挑战。
表1所示,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ChatGPT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特别是在机器学习用户画像和构建知识图谱等技术领域。通过机器学习用户画像,图书馆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兴趣点和需求,从而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资源推荐和个性化服务。同时,构建知识图谱使得图书馆能够将分散的信息整合成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增强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ChatGPT技术还被应用于提升虚拟参考助手的交互质量,优化自动化服务流程,以及通过数据分析洞察用户行为,为图书馆决策提供支持。然而,随着用户需求和互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单纯依靠技术性进步已不再能够全面应对现代社会对服务质量的期望。
表1 目前图书馆与ChatGPT结合的发展方向及其技术应用

Table 1 Current directions of integration of libraries with ChatGPT and their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发展方向 利用的ChatGPT技术 具体应用描述 技术细节
智能检索系统 高级自然语言处理(NLP) 实现语义搜索,理解复杂查询,提供相关文献和资料 利用BERT或GPT模型进行语义分析和查询扩展,结合TF-IDF或BM25算法优化搜索结果
个性化推荐系统 机器学习与用户画像构建 根据用户行为和偏好,推荐相关图书和阅读材料 结合用户画像数据,利用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实现个性化推荐。
虚拟参考助手 对话管理与上下文理解 提供24/7的在线咨询服务,解答用户咨询 集成Rasa或Dialogflow对话管理平台,实现多轮对话和上下文关联
自动化服务流程 工作流自动化与API集成 自动化图书预约、续借、通知等流程 利用Zapier或IFTTT等工具,结合图书馆管理系统API,实现服务流程自动化
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图谱构建与信息抽取 构建图书馆知识图谱,实现知识关联和信息整合 应用命名实体识别(NER)和关系抽取技术构建图数据库,如Neo4j,存储和管理知识图谱
用户交互体验优化 人机交互设计(UX/UI)与情感分析 提升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交互的自然性,通过情感分析提高用户满意度 设计直观的用户界面,集成情感分析模型,如Sentiment Analysis API,实现对用户情绪变化的实时响应
数据分析与洞察 数据挖掘与预测分析 分析图书馆使用数据,预测趋势,为图书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运用Python的Pandas、NumPy库进行数据处理,使用Scikit-learn进行预测建模,如用户流失预测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用户期望在与技术互动时能够获得更加自然、亲和的体验,而情感感知技术正是提升人机互动质量的关键。这一技术不仅能够增强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还能更好地适应个性化需求,优化服务流程。
在“内卷型”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心理压力的加重使得情感关怀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17]。公共图书馆应迫切发展情感疗愈空间等创新服务,缓解用户的心理疲劳,提供情感支撑,改善用户体验,并推动社会心理健康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智能问答平台可以通过情感感知系统,构建多维度的用户画像,从而精确识别和分析个体或群体的情感状态,根据情感差异调整回应[18],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此外,情感体验对用户持续使用AI聊天机器人的意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识别、情感支持和人性化设计[19],提升情感联结,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在实践方面,某些图书馆已通过舞台剧等活动形式对用户进行心理疗愈[20],然而这类活动尚未广泛推广至其他智慧图书馆,情感结合的服务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尽管许多研究和应用已经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情感感知的结合,但现有的技术手段仍显局限,未能充分实现与用户情感的深度互动。相比之下,ChatGPT作为一种更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具备更强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情感识别功能,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情感状态并做出更加个性化的回应。因此,ChatGPT的引入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其在情感感知方面的应用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技术手段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2 情感驱动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

在智慧图书馆领域,目前的研究与实践多聚焦于ChatGPT在文本分析和精准推荐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输入的文本内容,了解其兴趣和偏好,从而为用户推荐高度匹配的书籍或信息资源。此外,还可以对用户的偏好、行为和兴趣进行建模,结合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书籍或信息资源推荐。然而,这种思路往往忽视了ChatGPT的情感表达能力所蕴含的潜力。
ChatGPT不仅能够理解用户的文字信息,还可以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相比冷冰冰的传统推荐系统,ChatGPT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得智慧图书馆有机会转变为一个兼具信息服务和情感关怀的空间。通过与用户进行温暖而有共鸣的对话,图书馆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利用ChatGPT赋予虚拟数字人新的可能性[21],尤其是在图书馆的应用中,通过微调ChatGPT,虚拟数字人能够生成更自然的语言并理解用户的情感变化,提供个性化推荐。结合多模态技术(如面部识别),虚拟数字人能够实时感知用户的表情和情绪,从而调整互动方式。这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合其需求的个性化体验。
因此,智慧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探索如何更充分地发挥ChatGPT的情感表达能力,为智慧图书馆服务带来新的突破,成为图书馆服务中的“情感共鸣者”和“学习伴随者”,而不仅仅是“信息提供者”。将其用于情感化推荐、用户互动及学习支持。这不仅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还能为图书馆塑造全新的服务形象,使其从单纯的信息中心转变为兼具人文关怀的智慧服务平台。
ChatGPT进行情感分析并不依赖显式的规则或传统的情感词典,而是通过其强大的预训练能力和基于上下文的理解来进行情感分类。这使得它能够灵活、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各种情感表达。如图1所示,ChatGPT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处理。
图1 ChatGPT处理流程

Fig.1 ChatGPT processing flow

(1)收到用户提问/回复。ChatGPT工作的第一步是读取并理解用户的查询。首先,它会扫描整个查询内容,分析其中的单词和句子结构,识别出各个单词的意义和相互关系。接着,系统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处理的内部表示,并理解问题的上下文。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分析,而是深入挖掘查询的潜在意图。通过这种方式,ChatGPT能够准确把握用户问题的核心,为后续的推理和回答提供支持。这一阶段为系统生成合适的回应奠定了基础。
(2)分词(Tokenization)。ChatGPT会将输入文本分解为基本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分词(tokens)可能是单词、子词,甚至字符级别的单位。对于未知词汇或复杂词汇,ChatGPT通常采用子词级别的分词方式。
(3)特征提取与嵌入。ChatGPT在处理文本时,首先通过特征提取与嵌入将每个token转换为高维向量,利用词嵌入技术捕捉每个词的语义信息。这些向量不仅表达了单个词的含义,还反映了其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理解和推理提供基础。接着,ChatGPT基于Transformer架构,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在处理文本时提取上下文信息。自注意力机制能够有效捕捉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句子中的语义关联,甚至分析情绪的倾向,如正面或负面情绪。这一机制使得模型能够更精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为情感分析等任务提供支持。
(4)分类器作用。理解这些特征后,ChatGPT会把它们传递给一个情感分类器,这个分类器通常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情感分类器的任务是判断文本的情感倾向。比如,它会判断一段话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或者是“中立”的。通过这个分类,ChatGPT能够识别出用户情绪的状态。然后,ChatGPT会根据分类器的结果来调整其回答的方式。
(5)解码。解码是情感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它将模型从输入文本中提取的高维表示转换为最终的可用输出(如情感类别标签)。通过解码,模型能够将其对文本的理解转化为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的结果。
(6)回复检查。自然语言生成任务中,模型生成的文本在输出前会经历质量控制步骤。这些步骤包括语法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不当内容过滤和抑制不良请求等,旨在确保生成的文本符合预期的标准,避免不当内容的出现。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ChatGPT能够精准地进行情感分析并生成适合用户情感状态的回应。其强大的上下文理解和动态调整能力,使得它不仅能识别情感倾向,还能根据情感状态调整其交互方式,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借助情感分析,图书馆能够更精准地识别用户的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调整资源推荐策略,提升服务个性化水平。在处理大量数字资源时,情感分析技术能够有效挖掘用户潜在的情感倾向,并匹配符合其情境需求的内容。同时,该技术还能优化人机交互方式,使信息检索更加高效,资源分配更加合理。通过情感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智慧图书馆将进一步实现从被动提供资源向主动服务用户的转变,为智能化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情感感知为智慧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

情感感知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能够通过分析用户的情绪、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好,优化服务模式,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图书馆服务环境。
ChatGPT在社交媒体情感分析中展现了卓越的能力,尤其在应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时能够高效且精准地识别情感倾向。更为重要的是,ChatGPT不仅能够完成情绪分类,还可以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情感变化趋势,为情感计算及相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1 智能咨询系统

当前,许多图书馆仍依赖人工服务来解答用户的咨询问题,导致效率低下且用户体验欠佳。尽管一些智慧图书馆已配备智能设备,但其功能通常仅限于回答简单问题,如查询书籍信息或位置。当用户提出更复杂的问题,或者在特定情境下需要个性化帮助时,传统机器往往无法提供有效支持,常常只能给出基本的机械性回答,缺乏灵活性和情感关怀。
例如,用户可能知道书的名称或主题,但却不清楚书籍的具体位置或分类区域。传统的智能设备或工作人员通常只能提供有限的指引,可能会导致用户反复寻找,浪费时间。情感感知的ChatGPT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情绪(如焦虑、困惑)提供详细的书籍位置指引,甚至能主动引导用户到正确的书架或区域,减少用户的焦虑感。若用户表达出不耐烦,系统可以通过友好的语气与用户互动,让他们感觉更为舒适。
另外,很多用户对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不太了解,比如电子书、数据库、借阅规则等。传统的机器或工作人员可能无法及时提供全面的帮助。而ChatGPT可以根据用户的情感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若用户表现出对数字资源的兴趣或困惑,ChatGPT可以详细介绍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推荐最适合用户的数据库或电子书籍,并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推荐。
在某些情况下,用户知道自己需要的信息,但却难以准确表达。传统机器可能无法理解并准确回答。例如,用户知道想找一本书,但无法回忆起书名或作者,只记得大致内容。ChatGPT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感知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模糊描述进行有效推测,不仅会根据语言内容猜测用户需求,还能通过用户的情绪反应进一步优化回答,帮助用户准确找到所需的信息。
对于初次访问的用户或感到不熟悉图书馆环境的用户,传统的服务模式可能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指引,导致用户感到失望或不舒适。情感感知的ChatGPT可以通过友好、温暖的语气和个性化的引导,帮助用户更好地熟悉图书馆环境。它能够主动了解用户的情感状态(如紧张或焦虑),并通过语音或文字提供及时的帮助,带领用户逐步适应环境并提高他们的舒适度。
当用户遇到操作困难或技术问题时,传统的智能设备通常只能提供简单的帮助,而人工帮助可能需要排队等待。情感感知的ChatGPT能够根据用户的情感变化(如沮丧或困惑),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指导。它可以通过对话模式逐步引导用户解决问题,甚至根据用户的情感反馈调整语气和方式,使问题得到更快速的解决。
此外,用户可能对图书馆的活动、讲座或其他文化项目感兴趣,但传统的查询方式通常难以提供个性化推荐。ChatGPT不仅能提供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还能根据用户的兴趣或情感状态,推荐与其需求相关的活动。例如,如果用户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兴趣,系统可以主动推荐相关的讲座或文化活动,从而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因此,情感感知的ChatGPT赋能智慧图书馆,使其不仅突破了传统智能设备的局限,提供更复杂的服务,还能超越人工服务的不足,提供更高效、个性化且情感丰富的用户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水平。

3.2 智能馆藏

情感感知技术结合ChatGPT能够显著提升图书馆馆藏管理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传统的馆藏管理侧重于静态的数据分析,如借阅频率和流行书籍,而情感感知技术通过实时分析用户在查询、借阅过程中的情感反馈,能够帮助图书馆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求和情感变化,进而优化馆藏资源的配置。例如,用户在查找某些特定书籍时表现出困惑或沮丧,系统能够识别这些情绪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反馈馆藏资源的不足,促使图书馆补充相关内容或调整馆藏结构。
这种情感感知驱动的馆藏优化不仅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还能有效增强馆藏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进而留住更多的读者。当用户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会显著提高,从而增加图书馆的访问频次和长期黏性。此外,情感感知技术还可以帮助图书馆及时捕捉到馆藏内容的趋势变化,特别是在某些学科或领域的需求上升时,系统能通过情感分析识别潜在的热门资源,推动馆藏更新和采购,避免资源滞后,确保图书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通过情感感知的反馈机制,图书馆能够以更加灵活和动态的方式进行馆藏管理和资源调整,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加强馆藏的吸引力,留住读者。长期来看,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以及用户忠诚度,同时也能优化公共资金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更高效、廉洁的馆藏管理。

3.3 特殊群体陪伴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应充分考虑残障人士、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确保他们能够平等、便捷地享有文化资源。作为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核心功能,还应致力于提供无障碍服务,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这不仅是对社会公平和包容的体现,也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全面性。
情感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可以提供全年龄情感陪伴阅读服务。为不同年龄段读者提供情感陪伴阅读服务,智慧图书馆可以根据年龄和情感需求定制互动策略。例如,针对儿童读者,部署具备情感识别功能的智能机器人,通过语音分析、表情识别等技术,选择绘本并以生动的方式讲述故事,培养阅读兴趣;针对青少年读者,通过分析阅读行为与情绪状态,推荐适合其心理发展阶段的励志文学或科普读物,并提供互动式讨论平台,帮助增强阅读体验。
特别地,对于面临情感缺失的空巢儿童和空巢老人群体,智慧图书馆能通过情感感知技术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对于空巢儿童,图书馆可以通过虚拟角色与互动故事,为他们提供情感陪伴,缓解孤独感;而空巢老人则可以通过ChatGPT等技术,获得情感关怀和精神慰藉,缓解孤独与焦虑,同时通过个性化的图书推荐和语音互动,帮助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情感满足。智慧图书馆通过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和情感陪伴,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结合ChatGPT与情感感知技术,图书馆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无障碍的服务。对于视障人士,ChatGPT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和文本转语音技术,帮助用户精准定位书籍、查询馆藏信息或进行借阅指导;对于听障人士,图书馆可以推荐带有字幕的视频资源或提供图文并茂的内容。情感感知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情绪变化,针对焦虑、困惑等情感状态,ChatGPT可以调整语气和提供更加细致的帮助,从而减轻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或压力。通过这些技术的结合,图书馆能够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具关怀、互动性强的服务,促进他们更平等、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提升整体的用户体验。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虚拟助手和多模态交互,如Live2D技术,打造沉浸式陪伴体验,帮助残障用户更加自然地与馆内资源互动。

3.4 优化文化传承与创新

图书馆可以结合ChatGPT技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平台,推动全国各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互动。例如,北京的图书馆可以与紫禁城等文化遗址合作,举办虚拟导览和互动讲座,让本地居民和游客通过ChatGPT体验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加强文化传播。通过情感感知技术,ChatGPT能够实时识别读者的情感需求,精准推送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读者对紫禁城的宫廷文化表现出兴趣时,ChatGPT可以推荐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文学作品,提升文化体验的深度。
ChatGPT技术还能够为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提供定制化的文化服务。比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江南的水乡文化、东北的民俗文化等,图书馆可以利用ChatGPT为不同地域的读者推送特色文化内容。通过情感感知,ChatGPT可以分析不同地区读者的情感倾向和文化兴趣,精准匹配推荐,提升文化的亲和力和传播效果。
更进一步,图书馆可以利用ChatGPT组织跨地域的线上交流会,打破地域限制,让全国的读者与文化专家进行文化对话与互动。比如,北京的读者可以与四川的文化专家探讨川剧与京剧的异同,或者与新疆的手工艺人交流传统工艺。通过这种形式,读者不仅能加深对本地文化的理解,还能拓展视野,感受其他地方的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的相互认同与融合。这种结合情感感知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能推动文化的传承,还能为图书馆注入更多互动性和现代感。

4 情感感知图书馆的挑战

4.1 部署和维护挑战

在情感感知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应用中,软硬件的挑战和维护问题是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难题。从硬件角度来看,情感感知系统通常依赖于高性能的计算设备、高清摄像头、音频传感器以及面部表情分析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购置、安装和定期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大型图书馆中,为了保证系统的广泛覆盖,往往需要在不同区域布置多种传感器和设备,这不仅增加了初期部署成本,而且也对设备的稳定性和长期运行提出了较高要求。设备故障、性能衰退等问题可能导致系统效率下降,从而影响其在图书馆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在软件层面,情感感知系统的开发与维护面临着高度复杂性。一方面,情感识别技术依赖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通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情感数据,这要求开发团队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并且进行持续的算法优化与调整;另一方面,情感感知技术需要与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尤其是在数据接口、用户交互以及系统反馈等方面,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大量的定制化开发,增加了系统实施的复杂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算法和软件版本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如何保证软件的持续性优化和及时更新,避免系统过时或失效,成为长期维护中的一项挑战。
此外,情感感知系统的运维成本也不容忽视。除了硬件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护,软件系统也需要不断进行性能监控和优化,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这要求图书馆具备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同时还需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操作与故障排除能力,从而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地支持情感感知技术在图书馆中的长效运行。因此,软硬件的高投入和持续的维护工作为智慧图书馆的情感感知技术实施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技术压力。

4.2 版权问题与用户隐私

在情感感知的智慧图书馆中,图书版权问题是一个重要挑战。随着电子书和数字资源的普及,图书馆在利用情感感知技术进行个性化推荐时,可能需要访问和分析大量的书籍内容,而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往往对内容的复制和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可能与情感感知系统的需求产生冲突。此外,图书馆需要确保其在数据挖掘、内容推荐以及二次创作过程中符合版权法律规定,否则可能面临版权纠纷。特别是在用户生成内容的处理上,如何明确版权归属和合法使用,也是一大难题。图书馆需与出版商或版权持有者达成明确协议,确保所有内容的使用合规,并避免跨平台内容共享时出现的版权风险。
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情感感知技术需要采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情绪状态、行为模式等敏感信息,这使得数据隐私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用户在享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可能会对自己的情感数据被收集和使用感到不安。如何平衡用户隐私与情感分析需求,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透明度,是智慧图书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此外,情感分析可能带来的一些伦理问题,例如是否有可能通过分析用户情绪来操控其行为,也需要得到重视。

4.3 人力资源分配

在情感感知的智慧图书馆中,人力资源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图书馆普遍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支持情感感知技术的开发、实施和维护。该技术涉及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高端领域,要求人员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而许多图书馆在技术力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短板。其次,情感感知系统的引入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接受新技术培训,以提高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传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能面临适应新技术的困难,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再者,跨部门协作也是一大挑战,情感感知技术的顺利实施需要技术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紧密配合,但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往往不够顺畅,可能会导致项目进度的延误。最后,情感感知系统的长期运营和维护同样需要持续的人力资源投入,图书馆不仅要确保技术团队的稳定性,还需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应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系统的不断升级。这些问题都对智慧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4.4 文化适应性与融合

情感感知技术虽然能够基于用户的情感数据进行推荐,但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在中国,文化差异从语言习惯到情感表达方式均有所不同。推广过程中,如何确保ChatGPT精准识别并适应各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情感需求,尤其是在涉及传统文化和民间情感表达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挑战。如何进行文化适配并精准识别地方情感,是技术落地的核心问题之一。

4.5 用户接受度和适应性

情感感知的智慧图书馆中,用户接受度和交互习惯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尽管情感感知技术能够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但一些用户可能对其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技术的隐私性和数据收集方式感到担忧。用户可能对情感识别、面部表情分析等技术存在误解,担心个人情感数据被滥用或泄露。因此,如何提高用户对这一新技术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是智慧图书馆面临的重要挑战。
其次,用户的交互习惯可能难以适应。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较为简洁直接,用户习惯了通过借阅、查询等方式与图书馆互动,而情感感知技术需要通过更加细致的情绪反馈和行为分析来进行服务,这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于年长或技术不太熟悉的用户,可能会觉得情感感知系统的操作复杂或过于陌生,从而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如何设计简单易用的界面,并且让用户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与系统互动,是提升用户参与度的关键。

5 ChatGPT赋能的情感感知图书馆实践路径

图2所示,ChatGPT赋能的情感感知图书馆主要由图书馆资源、ChatGPT模型和用户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书馆的线上数字资源和线下馆藏资源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图书数字版权的双重约束,从而确保了资源的合法性与版权保护。在这种框架下,图书馆不仅需要遵循图书版权法,还必须考虑到情感数据的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确保技术的使用不会侵犯用户权益。
图2 ChatGPT赋能的情感感知图书馆实践路径

Fig.2 Practical ways of ChatGPT-driven emotional perception in libraries

具体而言,图书馆资源涵盖了丰富的线上和线下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音频、视听资源、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资源。这些资源为ChatGPT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使其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和情感支持服务。而这些资源的合法使用依赖于图书版权的管理和数字版权协议的制定,确保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用户可以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多样化信息服务。
ChatGPT模型作为智能化引擎,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和情感分析技术,处理用户输入的数据,实时分析用户情感,并根据情感反馈提供个性化服务。ChatGPT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查询工具,它能够根据用户的情绪状态提供情感支持或建议,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或舒缓情绪,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用户在这一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与ChatGPT的互动,用户能够感知到智能图书馆的情感关怀和服务。从信息获取到情感支持,用户的需求和反馈直接影响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情感感知技术使得用户的情感状态成为图书馆服务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个性化和精准度。

5.1 建设多模态模型

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是实现高效智能服务的核心,尤其是在ChatGPT和情感感知技术的应用上。情感感知技术必须能够准确地识别用户的情绪状态,从而为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一过程依赖于多模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包括语音分析、面部识别、文本情感分析等多种方式。图书馆需要在用户与系统的互动中收集多种类型的数据(如语音、文本、表情、肢体语言等),并通过ChatGPT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这一过程要求图书馆投入大量的技术资源来搭建适合的硬件设备和数据处理平台,同时加强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以确保数据的高效处理和隐私保护。
为了提升情感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图书馆需要不断收集用户交互数据,对ChatGPT模型进行迭代训练。这包括优化情感识别能力,使系统能够准确分析用户的情绪并根据其状态提供定制化的推荐或服务。此外,ChatGPT的对话能力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以理解用户的情感需求并给出合理、富有同理心的回应。图书馆应定期对ChatGPT模型进行优化,确保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此外,情感感知技术的实施路径还包括结合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和传统馆藏资源,推动多模态数据的整合。图书馆可通过引入智能终端设备(如语音助手、面部识别摄像头等)增强用户体验,使情感感知系统能够无缝接入图书馆的服务流程。通过不断积累用户互动数据,图书馆可以进一步优化情感感知模型,并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服务,确保用户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为贴心的支持和关怀。

5.2 情感感知技术中的伦理考量

智慧图书馆涉及大量的用户数据,尤其是情感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直接影响到用户的隐私安全与伦理问题。确保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基础。在情感感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图书馆必须严格遵循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所有数据操作都在合法、透明的框架下进行。只有建立有效的数据保护机制,才能使用户在享受智能化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安全与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图书馆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政策。具体而言,应明确规定用户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范围,并确保所有数据操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GDPR或中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图书馆应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且只能用于合法授权的目的。此外,图书馆应定期进行安全审计,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问题的发生。
其次,图书馆在使用情感感知技术时需要确保用户的知情同意和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图书馆应向用户明确告知其数据将如何被使用,并在系统中设立“同意框”来获取用户的授权。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应享有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包括查看、修改和删除自己的数据,以确保数据的使用不超出其授权范围。
此外,情感感知技术的应用涉及敏感的情感数据,因此,图书馆必须设立伦理审核机制,确保技术的使用不会带来歧视、误导或心理伤害。伦理审核机制要求定期审查ChatGPT模型和情感识别系统,确保其符合伦理标准,并能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同时,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需要设立专门的伦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管理情感识别系统的运营,确保技术使用的合规性。
然而,隐私保护与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平衡始终是智慧图书馆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在充分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是需要不断优化的课题。过度的数据采集和情感分析可能引发用户的隐私担忧,从而影响其对系统的信任与接受度。图书馆需要在用户隐私与个性化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既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又不侵犯其隐私权。
此外,情感数据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伦理框架,避免侵犯用户的情感隐私。图书馆必须确保情感感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心理伤害或歧视,同时要避免技术被滥用。建立专门的伦理委员会,定期对系统进行伦理审核和合规性审查,是确保情感感知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5.3 跨部门沟通协作

智慧图书馆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和数据的支持,还需要跨学科和跨部门的深度协作。技术团队、图书馆管理团队和业务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推动情感感知技术顺利实施的关键。
实施过程中,图书馆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的有效沟通与资源整合。例如,图书馆内的技术部、服务部和管理部等部门应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讨论技术的实施与优化、用户体验的改进以及数据保护问题。技术团队与业务部门的合作对于项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尤其是图书馆员、心理学专家与技术人员需要紧密协作,以确保情感感知系统能够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理解并响应用户的情感表达。
此外,智慧图书馆应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迭代,以保持对新兴技术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图书馆不仅要关注现有技术应用的效果,还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技术应用,如结合VR/AR技术来提升情感感知的沉浸式体验,或利用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图书推荐系统等。持续创新的目标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保持智慧图书馆的领先优势

6 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ChatGPT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情感分析技术方面的潜力。随着传统图书馆面临服务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挑战,ChatGPT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指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用户画像的构建与分析、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优化以及智能问答系统的设计,而ChatGPT通过情感分析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用户的情感需求,提升个性化服务的水平。
情感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图书馆识别和响应用户情绪,还能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借助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ChatGPT能够综合利用文本、语音和面部表情等多种特征,通过注意力机制准确测量用户的情感体验,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文章还探讨了情感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包括多模态情感模型、文化适应性挑战和情感数据隐私等问题,这些进展将进一步丰富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问题日益重要。在处理敏感信息时,必须遵循严格的隐私保护标准,确保用户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或泄露,避免因隐私泄露导致个人身份盗用、信誉受损或法律风险。因此,在设计和应用ChatGPT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合规
1
BHUVANESWARI R, P R T. Exploring ChatGPT for email content compression and summarization[C]//2023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Computing and Industry 6.0 (C216). December 15-16, 2023, Bangalore, India. IEEE, 2023: 1-7.

2
MONDAL S, BAPPON S D, ROY C K. Enhancing user interaction in ChatGPT: Characterizing and consolidating multiple prompts for issue resolu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ning Software Repositories. Lisbon Portugal. ACM, 2024: 222-226.

3
KOTHARI D K, NOEL NEWTON FERNANDO O. Enhancing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rough AI: A study on ChatGPT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C]//2024 IEEE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I). June 25-27, 2024, Singapore, Singapore. IEEE, 2024: 500-503.

4
SONG G J, MA W Z. Innovative study of Japanese speech teaching models in ChatGPT application scenarios[C]//2024 IEEE 7th Eurasi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ECEI). January 26-28, 2024, Bangkok, Thailand. IEEE, 2024: 250-253.

5
GUO Y H, WAN Z 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aVA and GPT-4-based ChatGPT) in medical image classification tasks[C]//2024 IEE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care Informatics (ICHI). June 3-6, 2024, Orlando, FL, USA. IEEE, 2024: 541-543.

6
许雪晨.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赋能数字时代金融业: 基于隐私保护, 算法歧视与系统风险[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8): 108-122.

XU X C. Large language models empowering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the digital ag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 Jinan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4, 46(8): 108-122.

7
TUBISHAT M, AL-OBEIDAT F, SHUHAIBER A. Sentiment analysis of using ChatGPT in education[C]//20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Ap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SmartNets). July 25-27, 2023, Istanbul, Turkiye. IEEE, 2023: 1-7.

8
KATROJWAR H R, ATKAR S D, RAUT S R, et al. Comprehensive study on ChatGPT sentiment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C]//20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AICCIT). November 23-24, 2023, Faridabad, India. IEEE, 2023: 1244-1248.

9
喻正夫, 王绍玉. 数据驱动视角下的用户画像研究: 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献可视化分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 43(10): 146-149.

YU Z F, WANG S Y. Research on user por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ta-driven: Literature visual analysis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2024, 43(10): 146-149.

10
闫永君, 庄媛. 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在智慧知识服务中的应用[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4, 42(6): 112-117.

YAN Y J, ZHUANG Y.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knowledge grap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telligent knowledge service[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2(6): 112-117.

11
和欣.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个性化推荐方法[J]. 数字通信世界, 2024(7): 79-81.

HE X. Th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intelligent library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J]. Digital communication world, 2024(7): 79-81.

12
陈婷婷. 基于图书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系统研究与应用[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4.

CHEN T 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based on book knowledge graph[D]. Kunmi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2024.

13
邹子辉, 胡胜利, 吕菲. 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推荐系统设计与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24, 21(21): 58-61.

ZOU Z H, HU S L, LYU F. Design and research of book recommendation system based on user profile[J]. 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21(21): 58-61.

14
王晓玲. 基于青年群体用户画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24(5): 114-122.

WANG X L. Research o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model based on user portraits of youth groups[J]. Library & information, 2024(5): 114-122.

15
王蕾. 高校图书馆“人机协同”发展框架的构建研究[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6): 45-51.

WANG 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machine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university libraries[J]. The library journal of Shandong, 2023(6): 45-51.

16
孟海红. 图书馆员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路径探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0(4): 56-62.

MENG H H.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brarians[J]. Library work and study, 2020(4): 56-62.

17
刘经典. 公共图书馆情绪疗愈空间设计研究: 动因、现状与实现机制[J/OL]. 晋图学刊, 2024: 1-9.

LIU J D.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emotional healing space in public library: Motiv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lization mechanism[J/OL]. Shanxi library journal, 2024: 1-9.

18
李刚. 基于情景感知的图书馆智能问答平台群体用户画像构建[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 44(7): 117-119, 140.

LI G. Construction of group user profile of library intelligent Q & A platform based on situation awareness[J].The library journal of Henan, 2024, 44(7): 117-119, 140.

19
马海婷, 程川生. 图书馆AI聊天机器人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基于情感体验的中介[J/OL].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1-16.

MA H T, CHENG C S. Research on the willingness of library AI chat robots to continue to use: Intermediary based on emotional experience[J/OL].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24: 1-16.

20
田原, 王少薇, 张苑. 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愈服务实践与启示[J]. 情报探索, 2022(8): 107-114.

TIAN Y, WANG S W, ZHANG W. Practice of reading healing services in taiwan regio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J]. Information research, 2022(8): 107-114.

21
郭亚军, 庞义伟, 周家华, 等. ChatGPT赋能图书馆虚拟数字人: 技术优势、应用场景与实践路径[J]. 图书馆论坛, 2024, 44(8): 69-79.

GUO Y J, PANG Y W, ZHOU J H, et al. ChatGPT empowers digital humans in libraries: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practical pathways[J]. Library tribune, 2024, 44(8): 69-79.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