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科研场景下的智能体技术与应用研究
钱力, 王茜颖, 刘熠, 张元哲, 常志军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 (5): 5-14.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386
摘要161)   HTML9)    PDF(pc) (744KB)(64)    收藏

【目的/意义】 目前,大语言模型与智能体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范式,探索智能体在科研场景中的应用发展对推动科研范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本研究采用客观归纳法,阐述智能体的核心技术模块及多智能体协作方式,结合科研生命周期下的各场景包括文献综述、实验规划设计、数据处理、实验执行及结果分析发现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应用价值与现存问题。 【结果/结论】 以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智能体核心技术支撑其从基础任务执行者向科学发现者演进,在科研全流程展现革新潜力,但面临推理局限、跨学科整合、生态不完善和伦理安全等挑战。未来需通过领域专属框架开发、可解释性技术突破与伦理治理完善,推动其成为科研创新核心伙伴,助力科研范式向智能化、协同化跃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以AI塑形智慧图书馆:基于智能体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刘炜, 张磊, 嵇婷, 陈晓扬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 (5): 15-26.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379
摘要161)   HTML1)    PDF(pc) (880KB)(22)    收藏

【目的/意义】 云计算时代提出的图书馆服务平台(LSP)未能实现其成为图书馆统一解决方案的承诺,在智慧图书馆时代又面临新的发展瓶颈。其相对刚性的架构、孤岛化的数据模型和有限的智能水平,难以满足现代用户对新型资源生态的获取,及主动式服务的迫切需求。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LLM)智能体(Agent)的下一代LSP架构A-LSP,以解决现有LSP的局限性,并推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型。 【方法/过程】 该架构引入了一个新的3层概念模型,包括实现标准化工具集成的MCP市场、负责编排调度的智能体中间件,以及支持功能扩展的智能体应用生态层。同时,文章面向未来图书馆提出了“五大中心”的建设需求框架,即智慧资源中心、智慧服务中心、智慧学习中心、智慧学术交流中心与智慧文化传承中心,以构建图书馆技术与业务融合的蓝图。 【结果/结论】 研究提出的A-LSP架构通过基于模型上下文协议(MCP)的API封装,确保了对现有系统的后向兼容性,能够在不替换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实施新的平台战略。这一基于智能体的图书馆服务平台可以看成是现有LSP的重要升级,将驱动其从以资源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智能体服务为中心,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平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情报智能体——面向“十五五”的科技情报工作新范式
刘细文, 付芸, 韦华楠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 (12): 20-34.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66
摘要1044)   HTML25)    PDF(pc) (2033KB)(496)    收藏

[目的/意义] 科技情报工作的每次变革与发展均围绕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目前,大模型、智能体等先进AI技术正在驱动新一轮科研范式变革,情报机构应该思考科技情报工作范式如何变革,为“十五五”发展规划设计奠定方向。 [方法/过程] 本文使用客观归纳和理论推理方法,整体从AI技术赋能科学研究的3种驱动方式出发,结合情报内涵,推理归纳AI赋能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途径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报基础建设(数据生产、信息组织、知识表示)和情报生成(情报计算)。融合大模型技术的智能体展现出了极强、甚至比肩科学家的数据理解能力,据此可推断其已具备赋能情报生成的能力。 [结果/结论] 构建和应用情报智能体是情报机构面向“十五五”的必然选择。在情报智能体的驱动下,科技情报工作将迈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将情报专家从繁琐的基础数据处理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高价值情报的生成与决策支持活动。情报智能体驱动的科技情报工作生态下,智能体集群是核心,内外协同运行:对内,通过集成调度工具、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资源,实现数据生产、信息组织、知识表示和情报计算四大核心功能的高度自动化;对外,通过智能体与情报专家及具体情报场景的交互,形成“人与智能体协同”的工作新范式。未来,在规划设计情报智能体落地实施时,应同时关注当前研发阶段的技术适配性以及未来应用阶段的潜在安全风险防控,全力保证情报智能体的高效安全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图书馆学智能体概念的跨学科比较与协同范式研究
陈嘉勇, 龚蛟腾, 王彧弋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 (5): 27-39.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385
摘要130)   HTML3)    PDF(pc) (754KB)(11)    收藏

[目的/意义] 通过跨学科比较揭示智能体概念的核心内涵、共性内核与领域分化,揭示图书馆学蕴含的智能体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分析大语言模型驱动的AI Agent对图书馆核心服务的革新价值,推动知识服务向智能化、协同化范式转型。 [方法/过程] 采用跨学科文献分析法,梳理哲学、经济学、法律、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六大学科中智能体的名词定义、理论演进与应用特征,发掘图书馆学中蕴含与智能体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对比各学科智能体在自主性、感知性、目的性、适应性、交互性五维特性的共性与分化,将六大学科理论精髓映射至图书馆学实务场域中三元主体,解析读者、馆员、系统的智能体角色协同机制。 [结果/结论] 跨学科智能体共性围绕自主行为体在环境中实现目标展开,五维特性构成跨学科共识,差异源于学科核心问题;图书馆本质是多智能体系统,读者智能体融合哲学意向性与经济学博弈策略,体现需求驱动的适应性检索,馆员智能体继承法律代理权责与社会学结构能动性,成为资源与用户的专业中介,系统Agent借鉴生物学演化适应与计算机感知闭环,进阶为自主优化的智能基座。AI Agent是对图书馆学固有智能体特性的技术增强,通过大语言模型实现自动化、个性化与智能化服务升级,实现意图理解、工具调用、多智能体协作,驱动三元主体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首创图书馆学三元智能体框架,明确读者、馆员、系统的协同智能体角色,揭示大语言模型驱动的AI Agent与图书馆学的深层契合逻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