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探索、挑战分析与应对策略

  • 沈洪杰 1 ,
  • 沈洪伟 2 ,
  • 王均莉 3
展开
  • 1. 吉林大学 图书馆,长春 130012
  • 2.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深圳 518124
  • 3.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图书馆,德州 253000

沈洪杰(1979- ),女,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情报分析、信息素养教育

沈洪伟(1976- ),汉,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与档案管理、文档信息化、科技管理

王均莉(1989- ),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数智慧化转型与服务创新

收稿日期: 2025-04-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03

基金资助

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吉林大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419080801026)

Generative AI Empower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Digital Libraries: Path Exploration, Challenge Analysi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 SHEN Hongjie 1 ,
  • SHEN Hongwei 2 ,
  • WANG Junli 3
Expand
  • 1. Jilin University Library, Changchun 130012
  • 2. Daya Bay Nuclear Power Operation Management Co. , Ltd, Shenzhen 518124
  • 3. Library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De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zhou 253000

Received date: 2025-04-28

  Online published: 2025-09-03

摘要

【目的/意义】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面临标准化、互动性不足、效率低等诸多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索生成式AI技术如何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概念模型设计的方法,设计具体的应用路径与场景,深入分析引入GenAI可能带来的关键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及对图书馆员角色的启示。 【结果/结论】 GenAI赋能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路径包括个性化辅导、模拟训练、内容辅助生成等;主要挑战有内容准确性、过度依赖风险、伦理问题等;需要采取人机协同、批判性AI素养培养、伦理规范建设等审慎策略来应对。研究为数字图书馆利用GenAI改进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建议,有助于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沈洪杰 , 沈洪伟 , 王均莉 . 生成式AI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探索、挑战分析与应对策略[J].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 1 -11 . DOI: 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31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the digital era,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evolved from an academic skill into a fundamental competency that is essential for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digital libraries is faced with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need for standardized content delivery, limited interactivity, high development costs, and insufficient user engagement.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 technologies present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transform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y leveraging powerful capabiliti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personalized interaction, and content generation. This study represents a pioneering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how GenAI can be strategically integrated into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t addresses a critical gap in existing research, which primarily focuses on general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rather than library-specific contexts. The research strengthen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I-enhanced library education and offers practical advice to institutions adopting innovative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while upholding quality and ethical standards. [Method/Process] This study employs a comprehensive mixed-method approach combining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The methodology is grounded in well-establishe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s, particularly the ACRL Framework, which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breaking dow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to five key components: information need identification, retrieval strategy development, resourc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thics education. A four-dimensional challenge analysis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encompassing content quality and credibility, pedagogical methods and learning outcomes, ethics and social equity, and operational considerations. The research synthesizes evidence from emerging AI-enhanced education practices, preliminary library application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pathways and strategic responses. [Results/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specific GenAI integration pathways across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cess. Applications include intelligent dialogue guidance for need identification, simulated training environments for retrieval skills, controlled assessment materials for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interactive ethical scenario simulations. Four primary challenge categories are revealed: content quality issues including AI hallucination and embedded biases; pedagogical challenges such as over-dependence risks and assessment complexity; ethical concerns encompassing data privacy and algorithmic discrimination; an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costs and staff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Strategic responses include human-AI collaborative review mechanisms, process-oriented task design emphasizing critical thinking, transparent ethical governance frameworks, and comprehensive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The study emphasizes librarian role transformation toward learning facilitators, AI literacy educators, and ethics advocates. Despite contributions, limitations include reliance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rather than empirical validation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user group heterogeneity. To ensure equitable and effective AI-enhance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rioritize empirical outcome studies, case studies of pioneering implement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specific AI tools.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迭代、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的数字时代,个体有效获取、批判性评估、智慧利用信息的能力已不再仅仅是一项学术技能,而是成为公民参与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和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石[1]。信息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加剧,充斥着海量数据、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以及真伪莫辨的虚假信息[2],这使得提升全民信息素养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作为社会重要的知识枢纽和学习支持中心,数字图书馆天然肩负着培养用户信息素养的核心使命[3]。它们不仅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更致力于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引导用户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然而,尽管数字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付出诸多努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面临着一系列挑战[4],限制了效果和覆盖面。常见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定期举办讲座、统一制作的在线教程或数据库使用指南等,难以摆脱“一刀切”的标准化弊端,无法精准对接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和学习节奏。这些模式通常还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实践操作机会,使得用户难以在真实场景中有效内化所学技能。此外,高质量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持续更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于许多图书馆而言构成不小的负担,而用户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些现实困境呼唤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在此背景下,以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Gen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突破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瓶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GenAI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深度语义分析、个性化交互、内容创建辅助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展现出重塑教育形态的巨大潜力。理论上,它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和知识背景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即时反馈,设计出高度仿真的信息检索与评估模拟环境,辅助教师(图书馆员)快速生成教学案例和练习材料,甚至能够扮演智能问答助手角色,7×24小时解答用户的疑问。这些特性预示着GenAI有望驱动信息素养教育向更个性化、智能化、情境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生成式AI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尝试回答以下核心问题:第一,生成式AI能够通过哪些具体的应用路径和创新的服务场景,有效融入并提升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环节?第二,在积极拥抱GenAI带来的机遇时,必须正视并应对哪些潜在的关键挑战,包括技术局限、教学法重塑、伦理风险和社会公平等多个维度?第三,面对这些挑战,数字图书馆应采取何种审慎而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AI技术的负责任应用?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将发生怎样的调适与演进?

1 相关研究

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的探讨,需建立在对现有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理解之上。首先,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成本研究的基石。信息素养的内涵经历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到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综合性概念的演变[5]。国际上,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及其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ACRL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1],以其“检索作为策略性探索”“信息创造作为过程”等核心概念为代表,深刻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设定与内容设计。国内学者也结合国情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信息素养概念模型,例如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框架[5]、社区老年人数字健康素养评估工具[6]等。实践层面,数字图书馆一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采用包括开设独立学分课程、将信息素养内容嵌入专业课程、举办专题工作坊、提供在线自学教程、以及在参考咨询服务中进行即时指导等模式[7]。然而,现有研究也普遍反映,这些模式在个性化满足、深度互动、学习吸引力以及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8],尤其是在应对当前复杂信息生态挑战时,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这为引入新技术提供明确的需求导向[9]
GenAI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理解其赋能数字图书馆建设潜力的关键。以GPT4、Claude、Gemini等为代表的GenAI,通过在海量数据上进行预训练,掌握了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进行文本生成、摘要、翻译、问答、代码编写甚至逻辑推理[10]。这些能力使其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研究已探索将GenAI应用于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11]、智能写作助手与反馈工具[10]、实现初步自动评估[10]、创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11]等方面。初步应用实践表明,GenAI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互动性、提供个性化支持方面具有潜力,但同时也引发关于教学质量保障、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以及过度依赖风险的讨论[12]。此外,与图书馆服务密切相关的信息检索、知识图谱构建、智能问答系统等领域,也已开始融入GenAI技术[13],这些进展为图书馆场景下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参考[14]
进一步聚焦到GenAI在图书馆和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初步探索与讨论,可以发现这尚属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大规模、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还较为缺乏,但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论坛、会议报告以及部分前瞻性文献中,已开始热烈讨论GenAI可能带来的变革[15]。一些研究初步设想了GenAI在改进参考咨询、自动化元数据创建、辅助文献发现等方面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学者提出利用GenAI创建更逼真的信息辨伪练习、模拟复杂的检索挑战,或作为对话式学习伙伴辅助用户理解信息伦理规范等概念性构想[11]。然而,这些讨论也伴随着对潜在风险的警示,例如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偏见问题[16]、对学术诚信规范的冲击[12]、以及如何确保技术应用不损害反而促进学生核心信息素养能力的担忧等。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GenAI的技术潜力及其在一般教育场景的应用提供重要基础。然而,专门针对生成式AI如何系统性地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设计具体的、融入信息素养培养全流程的应用路径的研究尚显不足。同时,对于在此特定场景下引入GenAI所带来的技术、教学、伦理、运营等多维挑战的全面深入分析,以及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图书馆员角色调适的系统性探讨等仍有待加强。因此,本研究的切入点在于试图弥合这一差距,通过系统梳理GenAI的应用路径,全面辨识潜在风险,并提出务实的应对之策,为数字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创新提供更清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参考。

2 GenAI赋能信息素养教育的应用路径与场景设计

为系统性地构思生成式AI如何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需将其融入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完整流程中。研究选择以一个广为接受的信息素养过程模型作为设计框架,将信息素养教育分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信息需求识别、信息检索策略提升、信息资源评估、信息管理与利用、信息伦理与学术规范(图1)。
图1 生成式AI赋能信息素养学习平台框架

Fig.1 Framework for a generative AI-enabled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ing platform

2.1 信息需求识别与课题探索

在研究或学习的起始阶段,用户往往面临想法模糊、难以精准表达信息需求的困境。GenAI可扮演智能对话伙伴的角色。例如用户可以向AI助手输入初步的研究兴趣或问题,AI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用户深入思考、聚焦范围。AI还可以根据对话内容,实时生成相关的关键词云、概念图或潜在的研究问题列表,帮助用户可视化思考过程,从而更清晰地界定其信息需求,为后续检索奠定良好基础。

2.2 信息检索实践

在信息获取阶段,信息检索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技能之一,但其复杂性和策略性往往让初学者望而却步。GenAI可在此环节提供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环境和个性化策略指导。它能模拟不同类型数据库的检索界面和逻辑。用户输入检索词和构造检索式,AI不仅模拟返回检索结果,更能实时分析用户的检索策略,指出不足,解释高级检索技巧的正确用法,并提供具体优化建议或直接输出并解释优化后的检索式。此外,GenAI也能基于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描述,智能推荐最相关的数据库、专业期刊,甚至特定的馆藏资源或开放获取资源,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和精准度。
清华大学图书馆与讯飞公司合作开发的“智能检索训练平台”,利用大语言模型创建了涵盖CNKI、Web of Science、Scopus等主流数据库的模拟检索环境。平台能够实时分析用户的检索式构建过程,当用户输入过于宽泛的关键词时,AI会提示“您的检索词‘教育’范围过大,建议结合具体研究方向,如‘在线教育’或‘高等教育’”,并自动生成优化后的检索策略。试点应用显示,使用该平台训练的学生在正式检索中的查准率显著提升。

2.3 信息评估能力培养

在信息获取后,面对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问题,批判性信息资源评估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单纯的理论讲解效果有限。GenAI可用于创建可控的、多样化的评估练习素材,并提供初步的评估思路引导。例如,图书馆员可以利用GenAI生成包含不同程度偏见、逻辑谬误、过时信息或真假混杂内容的文本段落、模拟新闻报道或网页。这些“靶子”素材可供用户练习运用评估标准进行辨析。AI在此处并非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可以设计成当用户做出判断后,AI能基于预设规则解释相关的评估维度,或者提供不同观点的对比,引导用户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用户也可以就某个特定信息源的可靠性向AI对话式评估辅导助手提问,AI依据其知识库和设定好的评估原则,提供分析角度和需要注意的检查点,从而辅助用户建立自己的判断框架,但最终决策权仍在用户手中。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MediaWise校园项目”使用GPT-4生成包含不同可信度水平的新闻文章和学术摘要,供学生进行辨析练习。AI会生成一篇表面上引用了权威期刊但实际存在数据造假的虚假研究报告,要求学生运用CRAAP评估标准(Currency, Relevance, Authority, Accuracy, Purpose)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学生在信息真实性识别测试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

2.4 信息管理与利用

在信息获取后,如何高效管理和恰当利用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GenAI可以在此环节提供辅助性的理解与组织工具。例如,对于复杂的学术文献,AI可以生成其主要观点摘要或段落大意,帮助用户快速筛选和理解文献核心内容。对于需要撰写文献综述的用户,AI可以展示如何从多篇文献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组织的示例。在学术规范方面,AI可以作为引文格式助手,解释不同引文规范的要求,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生成符合规范的参考文献条目示例,并能解释查重报告中常见的相似性来源,帮助用户理解原创性的重要性及如何正确引用,而非直接用于规避检测。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AI文献助理”服务,学生上传PDF文献后,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结构化摘要,提取关键论点,并按照用户指定的引文格式生成参考文献条目。该服务还能识别多篇文献间的观点异同,帮助学生构建文献综述框架。使用该服务的研究生报告称,文献阅读效率大幅提高,文献综述质量显著改善。

2.5 信息伦理与学术规范教育

信息伦理是信息素养的道德维度,贯穿整个信息素养教育全流程。GenAI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知识问答的方式,使伦理教育更具代入感和实用性。可以设计基于AI的交互式伦理困境场景:例如,模拟一个研究场景,让用户决定是否以及如何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如何处理合作研究中获取的敏感数据,或者如何界定AI辅助写作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限。用户的选择会触发不同的后果和AI基于伦理原则的反馈解释。同时,可以建立一个AI伦理知识问答库,用户可以随时就版权法、合理使用原则、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学术诚信规范以及使用AI工具本身的伦理考量等问题进行提问,获得即时、准确的解答。MIT图书馆开发的“伦理决策模拟器”利用GenAI创建了包含版权使用、数据隐私、学术诚信等主题的交互式情景。学生在虚拟研究环境中面临真实的伦理选择,如“是否可以使用未经授权的图片”“如何处理包含个人信息的调研数据”等。系统根据学生的选择提供相应的法律后果和伦理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术规范意识。

2.6 综合性应用模式

在上述各环节基础上,未来可以探索构建一个集成式AI信息素养学习平台。该平台将整合上述各类场景化应用,形成一个统一入口。它可以根据用户的初始测评结果或学习目标,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通过游戏化机制提升用户参与动机;利用AI持续跟踪用户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并内嵌一个强大的智能问答引擎,随时解答用户在信息素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平台将使得GenAI赋能的信息素养教育更加系统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3 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引入GenAI面临的挑战

尽管GenAI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其在实践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复杂挑战。这些问题涵盖技术实现、教学融合、伦理规范及社会接受等多个层面,若缺乏有效应对机制,不仅可能削弱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际成效,甚至可能引发潜在的负面影响。

3.1 内容质量与可信度挑战

生成内容的质量与可信度较低是GenAI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用中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首先是AI幻觉问题,其是指GenAI生成的内容虽在语言上具备连贯性和表面合理性,但实质上可能是脱离事实的虚构信息。当将这类生成内容应用在教学场景中,将会对学习者产生误导,违背了信息素养教育中对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基本要求。2023年,纽约大学一名法学院学生在使用ChatGPT协助完成法律研究作业时,AI生成了6个完全虚构的法院判例,包括详细的案件名称、判决日期和法官姓名。该学生未经验证直接引用这些虚假案例,导致作业被评为不及格,并引发了关于AI在学术研究中可靠性的广泛讨论。
其次是AI生成内容中的偏见问题,GenAI模型通常依赖于大规模开放语料进行训练,而这些语料在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嵌入了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各类偏见因素,例如性别、种族、地域等。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在测试GPT-3.5进行文献推荐时发现,当询问“推荐关于领导力的经典著作”时,AI推荐的10本书中有9本是男性作者撰写,且主要来自西方国家。进一步测试显示,这种性别和地域偏见在管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普遍存在,反映了训练数据中的系统性偏见。由于缺乏对数据偏见的有效辨识与控制,模型在生成内容时可能在无意识中复制甚至加剧这些偏见,从而导致教学材料或互动反馈中呈现出带有倾向性或不公正的表述,对教育公平性与中立性构成潜在威胁。
最后是GenAI模型中知识的更新滞后问题,当前主流的大型GenAI模型普遍存在知识更新机制滞后的问题,其内嵌的知识体系多源于静态训练语料,难以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社会事件或学科发展前沿。这一时效性限制使得其在信息快速迭代的教育场景中,尤其是在强调内容时新性与准确性的信息素养教育中,面临显著的适用性局限,可能削弱其作为知识支持工具的实际效能。

3.2 教学法与学习效果挑战

将GenAI引入教学实践,在为教育创新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对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出了实质性挑战。其中较为核心问题在于其可能引发学习者对技术的过度依赖,进而导致“去技能化”现象。当用户将GenAI当成直接生成答案、论文内容等内容的工具,会削弱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重点培养的信息检索、论文写作、批判性评估等关键能力,进而影响用户批判性思维的形成。GenAI凭借其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与表面上的权威性,容易使用户对其生成内容产生过度信任,进而忽视必要的质疑与验证,从而在无形中抑制独立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培育。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开始使用ChatGPT协助学习后,60%的学生报告他们较少主动进行深度文献阅读,45%的学生表示不再尝试独立构建复杂的检索策略。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完全依赖AI生成的摘要理解文献,当AI服务暂时不可用时,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技能退化现象。
此外,当前主流GenAI模型普遍存在“黑箱化”特征,其生成内容的机制与逻辑路径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缺乏可解释性,这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深入理解信息生成的过程,也制约了其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评估环节,GenAI的介入亦使得对学习成果的真实性判定更具复杂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有效区分哪些任务成果源于用户自身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应用,哪些则是依赖GenAI技术完成的,进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达成与成效评估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与挑战。

3.3 伦理与社会公平挑战

GenAI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应用伴随着多维度的伦理挑战,其复杂性和广泛性对现有教育伦理规范构成了严峻考验。首先,用户在与系统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查询记录、学习行为轨迹等大量数据被平台记录和利用的机制,带来了关于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问题。例如,用户数据的采集、存储与使用是否遵循合法合规的标准,是否存在被滥用或泄露的风险。2023年,意大利因担心ChatGPT违反《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而短暂禁用该服务。调查发现,ChatGPT在未明确告知用户的情况下收集和处理了大量个人数据,包括对话记录、用户偏好等敏感信息,且缺乏透明的数据处理机制。这一事件促使多个欧洲国家重新审视AI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数据保护问题。
其次,GenAI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因训练数据本身或算法设计机制的局限而引入隐性偏见。这种偏见可能导致对来自不同学术背景、文化语境或技术能力层次的用户群体产生不平等的算法响应,进而形成“算法歧视”。这一问题不仅关涉技术公正性,也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可及性。若高质量的GenAI支持服务需要通过付费机制或是对设备与数字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则可能在无形中加剧既有的数字鸿沟,使本已处于教育资源弱势地位的群体面临进一步的边缘化风险,从而违背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疫情期间推广AI辅助学习工具时,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使用高级AI服务(如GPT-4 Plus)的比例是低收入家庭学生的3倍。这种差异导致两个群体在信息素养技能发展上出现显著差距,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平等。
最后,GenAI在文本生成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也对现有学术规范提出了挑战。学生在使用此类工具时,如何界定合理的学习辅助行为与不当的学术作弊之间的界限,成为高校和教育机构必须面对的治理难题。若缺乏有效的引导与制度规范,GenAI的滥用可能严重冲击教育诚信体系,对学术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造成潜在威胁。

3.4 运营与资源挑战

从数字图书馆的实际运行视角出发,GenAI的引入与推广在实践层面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先,构建或引进先进的GenAI系统,通常需要高额的前期投入与持续性的运营成本,例如,硬件设施配置、软件授权费用、API调用支出及系统维护更新等成本,这些成本对于财务资源有限的图书馆而言无疑构成较大压力。其次,GenAI赋能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有赖于图书馆员能力结构的同步升级,其不仅需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核心逻辑,还需熟练掌握相应工具的操作方法、具备设计人机协同教学流程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展现出对AI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与风险辨识能力,因而对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当前关于GenAI在图书馆场景下应用的政策制度与行业规范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清晰的操作指引与责任划分机制,使得图书馆在技术引入与服务创新过程中面临制度性不确定性的困扰。最后,从系统集成角度看,如何实现GenAI工具与图书馆既有数字平台之间的高效融合与无缝协作,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性课题。

4 应对策略与图书馆员角色调适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技术进展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复杂情境下,数字图书馆在规划与实施信息素养教育项目过程中,应构建一套审慎、系统且具备前瞻性的应对策略,以有效引导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变革。同时,图书馆员的专业角色亦需实现功能性转型,从传统的信息服务提供者逐步演化为具备AI素养、能够引导用户理性使用生成式技术的教育支持者和伦理守门人,如图2所示。
图2 应对策略与图书馆员角色调适框架图

Fig.2 Framework diagram of coping strategies and librarian role adaptation

4.1 制定审慎有效的应对策略

4.1.1 确保内容质量与透明度:应对内容质量与可信度挑战

针对AI幻觉问题、内容偏见及知识更新滞后等内容质量与可信度挑战,亟需构建一套科学且可操作性强的人机协同内容审查机制。对于涉及教学核心知识点、学习评估材料及参考性较强的知识问答内容,须由具备专业素养的图书馆员进行逐一审核与适当修订,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中立性与时效性。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建立了“AI内容审核委员会”,由学科馆员、技术专家和教学设计师组成。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AI生成内容审核流程:所有用于教学的AI生成材料必须经过至少两名专业人员的交叉验证,关键事实需要通过权威来源核实,偏见性内容需要标注说明。该机制实施一年来,有效避免了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此外,在GenAI工具的遴选与应用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具有较高可解释性或可提供信息来源溯源功能的系统,增强内容生成过程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并在GenAI使用界面或相关提示中主动披露系统的运行逻辑、适用范围及其潜在的认知误差,引导用户理性看待的输出结果。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将培养用户的多源信息验证意识与能力,强调GenAI在仅为辅助性工具,其输出不应被视为权威结论,最终的判断应建立在多渠道信息交叉验证的基础之上。

4.1.2 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核心能力培养:应对教学法与学习效果挑战

为防范学习者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导致去技能化现象、批判性思维削弱及教学评估复杂化等教学法与学习效果挑战,教学设计的核心应从提供答案转向促进思考。具体而言,应通过精心构建以过程导向为特征的学习任务,引导用户将GenAI视为辅助性的认知工具,同时应确保检索策略的构建、信息评估报告的撰写等最终任务的完成建立在用户自主思考与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哈佛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批判性AI素养课程”采用“AI+人工”混合教学模式。学生首先使用AI工具完成初步文献检索,然后必须通过传统方法验证AI结果,最后在小组讨论中分析AI表现的优缺点。这种设计确保学生既能利用AI提高效率,又能保持批判性思维。课程评估显示,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较传统教学大幅提升。
因此,教学目标应突出对批判性思维、信息甄别能力及AI素养的系统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可积极推广人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GenAI工具在个性化响应与知识推送方面的优势,与小组研讨、案例研习等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推动学习过程的多元协同与能力实质提升。

4.1.3 坚守伦理底线,促进教育公平:应对伦理与社会公平挑战

在GenAI广泛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面对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算法偏见与歧视、数字鸿沟加剧及学术诚信冲击等伦理与社会公平挑战,图书馆需主动承担起伦理治理与公平保障的双重责任。首先,图书馆应制定并公开透明、规范严谨的数据隐私政策,明晰用户与AI交互过程中所涉数据的收集范围、使用目的、存储方式及安全保障机制,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次,对于图书馆部署的GenAI系统,应进行定期开展公平性审计,识别并及时纠正可能引发偏见或歧视的问题,确保不同背景用户在获取信息、使用服务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在资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图书馆应积极提供基础性的AI工具培训和普适化访问支持,特别关注数字能力较弱或资源获取受限的边缘群体,避免因技术的引入而加剧数字鸿沟。此外,图书馆需要联合学校或相关机构,出台明确的AI使用指南和学术诚信政策,明晰在信息素养教育及学术实践中合理使用AI技术的边界与准则,防范因误用或滥用AI导致的学术不端问题,推动Gen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健康发展。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制定了详细的AI伦理使用指南,明确规定:所有AI交互数据仅用于教学改进,不用于其他目的;为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高级AI工具使用权限;定期开展AI公平性审计,及时纠正偏见问题。该指南实施后,不同背景学生在AI辅助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显著缩小。

4.1.4 加强资源建设与制度保障:应对运营与资源挑战

在GenAI广泛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面对高额投入与运营成本、图书馆员能力建设需求、制度规范缺失及系统集成困难等运营与资源挑战,在引入与推广GenAI技术的过程中,图书馆应进行审慎的成本效益分析,依据机构的发展战略与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在AI技术平台、功能模块及内容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应将馆员AI素养的系统性提升纳入战略,重点加强其在技术理解、教学设计及伦理意识等维度的综合能力。在制度建设层面,图书馆应积极倡导并推动组织层面的AI应用战略制定与伦理治理规范的构建,明确AI在图书馆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边界与行为准则,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可依循的政策框架与操作指南。在技术选型和平台建设中,应优先考虑平台的开放性、标准化与系统间的互操作性,确保其能够与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资源发现服务等关键基础设施实现高效集成与功能协同,为未来持续拓展与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4.2 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型与提升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入正在重塑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范式,对图书馆员的专业角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其实现多方面的转型与提升。
(1)由“信息传递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转变。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将不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更加侧重于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与引导。他们需在教学实践中承担起促进探索式学习、激发批判性思维、培养使用者元认知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角色。这一转型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引导性提问与组织学术讨论的能力,还要能够协助用户在使用GenAI工具的过程中理解并反思自身的学习路径与认知过程。
(2)担当“AI素养教育者”的新角色。在GenAI赋能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图书馆员需首先具备扎实的AI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系统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框架中。具体来说,在对用户传授传统信息检索、评估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引导用户理解AI的基本工作机制,辨识其生成内容中可能存在的偏见、虚假信息或误导性叙述,掌握与AI高效互动的实践策略,并树立负责任、伦理可控的AI使用意识,从而推动用户实现更加理性、批判性和自主的信息实践。
(3)转型为“教学设计师”。随着GenAI深度嵌入教育实践,图书馆员需积极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逐步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跨学科协同的教学设计主体。这一角色要求其与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专家等密切协作,在理解AI工具功能与局限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科学整合AI赋能手段与有效教学策略,设计出契合用户需求、具备交互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方案。
(4)转型为“AI伦理倡导者与实践者”。在GenAI广泛嵌入图书馆服务与教育实践的背景下,图书馆员应主动担当AI伦理治理的重要角色,持续关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技术公平性等核心伦理议题。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员不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恪守伦理规范,还应积极推动构建责任导向的AI治理机制,参与制定相关使用准则与制度安排,引导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恪守伦理规范。
(5)升级为“AI工具评估者与推荐者”。在AI工具快速迭代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员需具备系统评估与合理遴选AI工具的能力,主要是能够针对不同教学需求与用户特征,从功能适配性、使用效果、经济成本、操作便捷性、数据安全性及伦理风险等多重维度进行综合判断,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工具推荐与使用指导。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探讨GenAI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其赋能路径、核心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GenAI凭借自然语言处理、个性化交互和内容自动生成等技术优势,在提升学习个性化、增强教学互动性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展现显著潜力。研究构建涵盖信息需求识别到信息伦理遵守全过程的应用路径,提出集成式AI信息素养学习平台设想,同时从内容质量与可信度、教学法与学习效果、伦理与社会公平、运营与资源等维度揭示引入GenAI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确保内容质量与透明度、优化教学设计、坚守伦理底线、加强资源建设等系统性应对策略。
本研究认为图书馆员应转型为学习引导者、AI素养教育者、教学设计师、AI伦理倡导者及AI工具评估推荐者,以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协同共进。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系统整合的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为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参考蓝图。但亦存在明显局限性,包括主要基于理论演绎,缺乏大样本实证支撑,GenAI技术快速演进可能导致分析时效性不足,对用户群体异质性关注仍显不足等。
[1]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 |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EB/OL]. [2025-04-20].

[2]
李龙飞, 张国良. 算法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J]. 电子政务, 2022(9): 51-62.

LI L F, ZHANG G L.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governance path of "information cocoon room" effect in algorithm er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J]. E-Government, 2022(9): 51-62.

[3]
易凯谕, 韩锡斌. 从混合教学到人智协同教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下的教学新形态[J]. 中国远程教育, 2025(4): 85-98.

YI K Y, HAN X B. From blended teaching to human-AIGC collaborative teaching: New teaching model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nerative AI technology[J]. Chines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5(4): 85-98.

[4]
PINTO M, GARCIA-MARCO J, CABALLERO D, et al. Assessing information, media and data literacy in academic libraries: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topic[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24, 50(5): 102920.

[5]
兰国帅, 黄春雨, 杜水莲, 等. 数字化转型助推欧盟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框架: 要素、实践与思考[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 29(3): 47-58.

LAN G S, HUANG C Y, DU S L, et al. Boosting the EU citizens'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e framework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lements,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J].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2023, 29(3): 47-58.

[6]
孙艺铭, 李童童, 段棣飞. 老年人数字健康素养评估工具范围综述[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4, 45(11): 15-21.

SUN Y M, LI T T, DUAN D F. A scoping review of digital health literacy assessment tools for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24, 45(11): 15-21.

[7]
袁淑艳.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6, 28(7): 120-123.

YUAN S Y. Research on the embedde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de: A case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J].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 2016, 28(7): 120-123.

[8]
韩丽风, 王媛, 曾晓牧, 等. 面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探索: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实践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3, 41(5): 62-68.

HAN L F, WANG Y, ZENG X M, et al. Exploring innovativ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high-quality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A case stud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es, 2023, 41(5): 62-68.

[9]
张甜. 图书馆信息检索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J]. 信息记录材料, 2024, 25(11): 243-245.

ZHANG T.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libr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J]. Information recording materials, 2024, 25(11): 243-245.

[10]
卢宇, 余京蕾, 陈鹏鹤, 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 以ChatGPT系统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4): 24-31, 51.

LU Y, YU J L, CHEN P H, et al.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king ChatGPT system as an example[J]. Chines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3(4): 24-31, 51.

[11]
CHAN J, LI Y. Enhancing higher education with generative AI: A multimodal approach for personalised learning[J/OL]. arXiv, 2025.

[12]
BJELOBABA S, WADDINGTON L, PERKINS M, et al. Research integrity and genai: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ethical challenges across research phases[J/OL]. arXiv, 2024.

[13]
XIE J.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public libr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J].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research, 2023, 1: 119-127.

[14]
PANG L. Intelligent big information retrieval of smart library based on graph neural network (GNN) algorithm[J].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 2022, 2022(1): 1475069.

[15]
JOHN E N. Navigating the dual nature of generative ai: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2024 cybersecurity are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 2024, 2(2): 14-25.

[16]
YAN L X, GREIFF S, TEUBER Z, et al. Promises and challenge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human learning[J].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4, 8(10): 1839-1850.

文章导航

/